重庆有怎样的历史文化?
重庆历史文化是重庆地区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一种区域文化。包括移民文化,步行街文化,巴渝文化和陪都文化。
因古代流经重庆的嘉陵江称为渝水,故重庆古名为渝州,至宋徽宗年间,改名为恭州。宋孝宗于淳熙十六年(公元1189年)2月禅让于宋光宗,光宗为孝宗第三子,封恭王,其封国就是恭州;按宋代制度,由宗室藩王入承大统者,其原封邑即称为“潜邸”,例于即位大典中升为府,故同年8月就升恭州为重庆府。对于命名为重庆现有三种解释:[1]
宋光宗藩封在恭州,是为一庆,后又由恭州承嗣天子大位,这是二庆,故美其名曰“重庆”;
宋光宗即位时,其祖母宪圣慈烈皇后尚在,称寿圣皇太后,其父亲孝宗称太上皇,这二位均临视了光宗的登基庆典,故曰“重庆”,于是恭州就被命曰“重庆”府;
明代《蜀中广记·郡县古今通释·重庆府》所载:“重庆者,以其介绍、顺二庆之间也”,即因重庆之南为绍庆府(治今彭水),之北为顺庆府(治今南充市),重庆介乎其间,所以称“重庆”。
主要包括六个形态,即巴渝文化、革命文化、三峽文化、移民文化、抗战文化、统战文化。巴渝文化、革命文化是重庆历史文化的基础。三峽文化、移民文化、抗战文化、统战文化是重庆历史文化的特质。这是一种2+4的文化模式。
重庆建城历史?
1949年11月30日,中国人民***进入重庆,随后成为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,为西南大区代管的中央直辖市,驻地亦设在重庆。
1950年至1952年,设立川东行署区,隶属于***中央西南局。
1952年8月7日,川东行署区被撤销,与川南行署区、川北行署区、川西行署区重组为四川省。
1954年7月,西南大区北碚市并入重庆市,重庆直辖市被撤销,重庆与四川合并,重庆从直辖市降为副省级市。
1964年,北部湾***爆发,三线建设开始,重庆成为三线建设核心城市。
1964年至1968年4年间,从上海、江苏、东北等地内迁三线职工27万余人,占重庆当时企业职工的1/4以上。
1965年和1***9年,中国三线建设重点控制铁路工程川黔铁路和襄渝铁路相继通车。
1***5年,重庆主城区三线建设内迁而来的外来职工达到最高峰,总人数43.5万人,占当时重庆市区人口的1/4。
重庆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,已有3000多年历史。古称江州、巴郡、楚州、渝州和恭州。“重庆”取“双重喜庆”之意,得名于公元1189年,至今已有810余年历史。因纵贯境内的嘉陵江古称渝水,故今重庆简称“渝”。在中国历史上,重庆曾三次建都。公元前1122年,周武王灭商后分封诸侯,建立巴国,古江州(今重庆市区)为巴国都城;公元1363年,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明玉珍在四川建大夏国,定都重庆;抗日战争时期(1937年—1945年)重庆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和中国民国陪都。新中国建立后,重庆又经历了三次实行国家***单列城市和两次设立直辖市的重大变化。
1954年—1958年和1961年—1967年,重庆先后两次实行国家***单列;从1984年起实行国家***全面单列体制,被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。新中国建立初期(1950年—1954年)重庆为中央直辖市,后改为省辖市。19***年3月14日,再次设立重庆为直辖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