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十年前的重庆火锅怎么做?
老祖宗真乃神人也,但凡咬不动或不好消化的东西,都扔锅里煮一煮,以此来鉴别是不是食物。然后再变化成加点盐好像更好吃点,再然后发现各种树叶果实丟到锅里会让食物进一步好吃。
直到有一次发现别人吃过的肉汤里煮过的东西美味无比,于是,各种吃口水,各种混合口味就诞生了,留下老油,增加新料,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熬煮,就演化成为了如今重庆火锅在人们心里无可替代的样子~~~。
说来有趣,今天的重庆火锅多以老火锅作为招揽,装修越老越好,瓷砖桌、老铁锅、九宫格。但今天的火锅味道真是以前火锅的味道吗?
家藏一本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《重庆菜谱》中收录了毛肚火锅一项,火锅粉们可以玩味其中,趣味无穷。
上世纪70年代,火锅业还不发达,加立记录的师傅基本上是1949年以前的老师傅,能以比较完整的说明那个时代的味觉记忆。
特别是牛骨汤熬制、麻油味碟中加鸡蛋等都和今曰之火锅有天壤之别。
火锅今天成了产业,从传统餐饮中脱颖而出,实是因为低值的厨房成本与标准化的可操作性,加之有市场的需求旺盛,成就了产业化。
但我们仍需要经常回头看看来的路,不要因标准化、产业化、调味品化学化而丧失初心。
根据李颉人在其所著的《风土什志》中的记载,可说川味火锅发源于重庆,经过饮食界的不断改进,色、香、味独具特色,因此重庆火锅或山城火锅最负盛名。抗日战争时期,重庆的火锅特别兴旺,许多外省人也爱上了火锅,有的人甚至吃上了瘾,军政要人宴客多以火锅为席上珍肴。如***的军统头目戴笠就曾经摆过五百人的火锅宴以示阔绰。一些金融巨头宴客也不到大餐馆,而上火锅店,认为吃火锅既能开胃又别有风直到。当时文化界的名流(作家、演员、画家)也成了火锅店的座上客。如电影界的名导演谢添就是一个爱吃火锅的“老饕”。由于市场的变化,火锅从沿街摆摊,改变为开店营业。抗战初期,重庆新开的火锅店很多,大街小巷都有火锅店,不仅专业火锅店愈开愈多,就连一些冷饮店、咖啡馆、大餐厅也经营起火锅业务来。当时最有名的火锅店是临江门杨海林开的“云龙园火锅店”和杨述林开的“述园火锅店”、保安路兰树云开的“一四一火锅店”、五四路杨建臣开的“不醉无归火锅店”,还有在南岸海棠溪桥头由李文俊开的“桥头火锅店”。
这些火锅店之所以在当时能扬名山城,一方面是设备较好,座场舒适。店内设瓷面圆桌或方桌、矮桌配矮凳、高桌配高凳(这也是火锅经营之窍门,因解放前重庆的妇女多穿长旗袍,坐高凳才方便),每桌只坐四人,桌面中央挖一个圆洞,放入泥水炉,卤汁用的是铜锅或铝锅盛装,装菜用的是金边瓷盘,有的店还备有冰柜。另一方面是服务周到,每桌均定有专人制作卤汁(以求味正,食时注意适时添加卤汁,为换了顾客即时换卤汁)。此外,还有专人管理炉火。加炭也很讲究,一般不在桌上加生炭,而是先把炭烧红了再加进炉膛,避免了烟、灰。每桌配有茶壶、茶杯,让顾客边吃火锅边喝茶,以解油腻。在烹调方面十分讲究选料。如用牛内脏必须是水牛的肚、肝、腰;用牛肉也应是黄牛的背柳肉、红包肉(牛腿上的净瘦肉)、和尚头肉;吃鱼必须用活鲫鱼;掺入卤水的同时还要掺入老荫茶;甜料不用冰糖而用醪糟汁;调肠、调蘸碟都不用味精而用原汁原味。素菜只用豌豆苗、***心、黄葱、蒜苗而不用菠菜,特别禁用豆腐(认为豆腐坏卤水),血旺可以用,但不算营业收入,是作为工人们的小费。毛肚要剔去梗子和底板,专用叶子部份,切成二指宽约10厘米长的块子。
重庆火锅花椒妹 答:重庆火锅已有200多年的历史,说到50年前的重庆火锅,一定要从火锅的食材和饮食环境两方面说明。
一、食材:50年前重庆火锅就已经确定了以牛、羊、猪等牲畜下水为主的火锅食材风格,原因就是火锅的发源地重庆朝天门地区原来就是一个码头屠牛场。今天重庆火锅的食材中很多都是牛、羊、猪的下水,内脏,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及火锅的发展创新新品类食材、海鲜、河鲜食材逐渐进入重庆火锅。
二、饮食环境:50年前1968年左右,全中国经济落后,人民生活水平较低,生活环境、消费环境都十分简朴,所以吃火锅当然没有今天的餐馆装修的豪华明亮,大多都是路边、街头的马路摊摊,再加上重庆火火锅发迹就是在重庆朝天门码头,发明人就是船夫、纤夫,火锅老板挑担叫卖火锅,纤夫各分一格烫菜下饭就是最原始的重庆火锅雏形。
还想了解更多重庆火锅,可以关注我,我写过几篇关于重庆火锅历史的文章,希望共勉。希望回答您满意,记得关注我(重庆火锅花椒妹),谢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