隋炀帝杨广修大运河,是为享乐还是有什么目的?
我就是住在京杭大运河边上的,傍晚经常会去运河边看看来来往往的船只。虽然现在航运不再是主要的运输渠道,但在古时科技水平有限的情况下,靠河道运输还是主要的手段。大运河的水系支流福泽了两岸人民,促进了南北经济往来。京杭大运河已经于2014年6月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。
如果说隋炀帝只是为了贪图享乐开凿大运河,那我们是被***误导了。
历史上的隋炀帝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。据史书记载,实际上大运河是春秋吴国为了征服齐国而开凿的,隋朝只不过是扩修。隋朝京都长安是地处西北,而江南历来是经济富庶之地,统治者需要南方的经济***;另一方面,当时南方门阀世族的力量相当强大,经常与朝廷对抗,作为统治者来说,这种情况是绝对不允许的。所以这是出于政治和经济的原因才开凿运河,这样使得南北贯通。我想统治者再昏庸,他的内心还是想要实现长治久安,一般也不会轻率做出决定,也是经过朝廷议事的。
用客观的眼光评价长城和大运河的历史作用,虽然这些大工程确实是劳民伤财,天怨人怒,但从统治者治国策略和经济发展来看,还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。
唐代诗人皮日休在《汴河怀古》这首诗中是这样评价的:“尽道隋亡为此河,至今千里赖通波,若无水殿龙舟事,共禹论功不较多”。大致意思是:都说隋朝是因为开凿大运河而亡国的,但大运河为后世发挥了重要作用,促进了经济和贸易发展,后世的人对大运河依赖有多大,如果隋炀帝没有利用运河巡游的话,他的功绩和大禹有得一比。史学家也认为皮日休的这首诗是很客观公正的。
对于中国古代的大型工程,似乎都存在着“矛盾”,这些工程对于造福后世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,但在当时基本都可以定义为劳民伤财,例如世代修葺的万里长城,例如我要说的大运河。
大运河,一般称为京杭大运河,通过历代的努力,现在全长1700多公里,北起北京,穿越天津、河北、山东、江苏、浙江,南抵杭州,途经海河、黄河、淮河、长江、钱塘江五大水系,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。
开凿大运河的灵感其实是来自于隋文帝的。当时政治中心设在长安,因人口众多,粮食供应成了严重的问题。隋文帝于开皇四年,令人从大兴城到潼关,,开凿一条运河,引入渭水。这就是广通渠。
隋炀帝即位后,中国的政治中心东移,洛阳成为了天下之中,于是以洛阳为中心,兴修三大工程,即通济渠、永济渠、江南河。三段工程形成了当时的大运河。这三段工程各有不同的功用。
通济渠,主要使洛阳和扬州相同,扬州是杨广的发迹之地,他个人十分看重,除了让自己享乐之外,联通南北经济,是这个工程的主要目的,因为北方经过长年的战乱,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南移;永济渠,主要为了征高丽,高丽是隋唐一代不能绕过的敌人,而在古代,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”是用兵的根本。远征辽东,该工程可以直接将粮草运到北京;江南河,算是通济渠的延伸,其流经的太湖流域十分富庶,粮食和财富是隋炀帝看重的。
隋阳帝是一个超前的皇帝,他修的大运河至今还造福百姓;但当时未受大众的理觧,引起天下大乱身败名裂;他还亲征东西也是绝无仅有的皇帝;历史是由胜利者所写,因此说他昏庸无道,本人觉得有失偏颇,不公正;拙见。
杨广修大运河主要出于国计民生交通运输的需要吧。本身是个有问题的皇帝,什么人都向他身上泼脏水,做了好事也说成坏事,好人干坏事也是好事,坏人永远不会做好事。希望有一天大家都能做到,一分为二,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人和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