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早祭拜轩辕黄帝和最早记载大禹的是秦国吗?有何依据?
主要是由于一个耳熟能详的历史***“焚书坑儒”造成的,在“焚书”***中,除《秦记》以外的列国史记被焚毁一空,且除医药卜筮种树之类的书籍外,民间干预私藏者严厉惩处。致使各种史料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,因此先秦很多记载都消失了,只有《秦记》等少数史料得以保存。
秦始皇三十四年(公元前213年),秦始皇在咸阳宫摆设酒宴,款待七十余位官吏、博士,大臣们轮流上前颂祝寿词。
仆射周青臣先是上前对秦始皇的功业进行了一番歌颂,秦始皇听后十分高兴。
然而紧接着齐地的博士淳于越上前,他却说道,“臣听说殷朝、商朝统治天下达一千多年,分封子弟功臣用来辅佐自己。如今陛下您坐拥天下,而您的子弟却是平民百姓,一旦出现齐国田常、晋国六卿那样弑君夺权的大臣,没有人辅佐,你靠什么来相救呢?不遵照古人的方式而能长久统治的,从来就没听说过。如今周青臣又当面阿谀奉承,从而加重陛下的过失,不是忠臣应该做的。”
淳于越等六国知识阶层对于秦始皇废除分封制,推行郡县制的做法一直极为反对,偏偏这些知识分子在民间影响力极大。秦始皇为了帝国的稳固,也为了使这些人能够理解自己的做法,于是设立了博士制度,招纳六国知识分子参与朝政。然而事情显然不像秦始皇想象的那样,长久以来,他的做法并未获得理解。
秦始皇对于淳于越的话很不满意,但他并没有直接予以呵斥,反而将这种观点交给臣子们进行讨论。
这个时候,作为秦始皇的坚定支持者,他对于淳于越等人的说法进行了驳斥,并认为“私学而相与非法教,人闻令下,则各以其学议之,入则心非,出则巷议,夸主以为名,异取以为高,率群下以造谤。”(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)
“其後百馀年,秦灵公作吴阳上畤,祭黄帝。”是司马迁在《史记 封禅书》中记载的。但在历史典籍中,最早祭拜黄帝的并不是秦国。
在古书《竹书纪年》记载,黄帝的大臣左彻是第一个祭拜黄帝的:
帝以土徳王应地裂而陟葬,羣臣有左彻者,感思帝徳,取衣冠几杖而朝飨之,诸侯大夫嵗时朝焉。
清朝研究夏商周三代历史的马骕,在《绎史》就引证《竹书纪年》和《博物志》:“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。”
在孔子***及再传***编写的《礼记·祭法》中说:“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,祖颛顼而宗尧。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,祖颛顼而宗禹。” 舜和启都祭祀过黄帝。
以前的祭祀都是在太庙之类的建筑里祭拜黄帝,秦灵公是第一次建祭坛专门公祭黄帝。
秦灵公是战国时期的,公元前424年—公元前415年在位。公元前422年,秦灵公在吴阳(今陕西省宝鸡市吴山)建上畤,祭祀黄帝;建下畤,祭祀炎帝。
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,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,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。
黄帝与大禹都是我们熟知的华夏文明的部落首领,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,每年在河南黄河故里、陕西黄帝陵举行祭祀黄帝的活动,浙江绍兴会稽山举行大禹祭典,而关于最早祭祀两个祖先又是如何的呢?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!
先来解析一下两条史料最早的记载:
祭拜黄帝最早的记载是源于《史记》卷二十八《封禅书》:“其后百余年,秦灵公作吴阳上畤,祭黄帝。”“吴阳上畤”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在三畤原专门祭祀黄帝的场所。
(姬水·黄帝庙)
轩辕黄帝,居轩辕之丘,号轩辕氏,建都于有熊,是华夏部落联盟首领,被尊为中华“人文初祖”。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,本姓公孙,后改姬姓,也称姬轩辕,生长于姬水。姬水在哪里?史书没有明确记载。现在学者据《水经注·渭水》雍水条的记载认为是指从今麟游流出而南流入渭河的漆水河,“姬”“漆”相通,此河在今陕西武功县境内。
据文物资料统计雍水所处的岐水流域有各类新石器时代遗址124处,其中89处含仰韶文化成份和57处含龙山文化成份,这就更为黄帝起源于岐山之地提供了有力的证据。
《秦公簋(guǐ)铭文》
记载大禹源于秦公簋铭文记:“秦公曰:不显朕皇且,受天命鼏宅禹迹,十又二公,在帝之坯。”铭文中“禹迹”的意思大概是舜时秦人首领伯益,助禹平治水土,在“嶓冢导漾,东流为汉”。嶓冢就是今天水市秦城区坪南镇东的齐寿山,嶓冢山所出西汉水,流经百里祁山周边的西垂这块地方。显然,大禹治水区域是位于汉水流域及渭水流域支流。
秦公簋是1919年出土于甘肃省天水市西南秦岭、红河交界处,是公元前770年,襄公在西垂秦国开国大典,宗庙祭祖时所作的祭器。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,共有铭文123字,蕴藏着极其重要的秦早期历史文化信息。
通过分析可以发现,确实最早记载祭拜黄帝和大禹治水的地区属于秦国的管辖之地,同样也属于渭水流域,这和华夏文明起源有很大关系。
首先,早期文明起源分布与河流相辅相成,从传说中的神农伏羲、华夏的炎黄二帝、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再到建立早期国家的夏商周文明,都属于黄河流域文明。而氏族、部落、国家的逐步形成,也是因为关中平原土地肥沃、水源充足、气候适宜的条件促进了部落壮大乃至农耕文明的进步发展。
其次,秦国在关中统治一方,而作为华夏正统的周天子统治下的中原地带对秦国一直称为“蛮夷”,不仅仅是地理因素,更多的是文化因素,认为其落后,所以祭拜祖先黄帝、大禹治水,一方面是追溯祖先,另一方面也是追求华夏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。秦国后来进行商鞅变法,发展军事、经济力量,到秦王扫***,统一全国建立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,是华夏民族的发展,也是历史发展潮流之势。
看了以上内容,你们大概对祖先的历史所有了解了吧,欢迎补充和讨论。
谢邀。黄帝炎帝——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,黄帝时代不仅由渔猎转化农桑,而且发明了文字,舟车,衣裳,弓矢,耒耜,律历,图画,算数等形成华夏文明初矩模式,并有《黄帝内经》传世。中国人故有“炎黄子孙”的称谓,每年清明节前,海外游子便寻根问祖,到陕西黄陵县轩辕`墓,祭祀祖先,规模神圣庄严肃穆。
黄帝的出生地存在争议即;陕西祁山,甘肃天水,河南新郑,山东寿丘。据《国语晋语》载;昔少典娶于有蟜氏,名曰:女登生黄帝炎帝。黄帝以姬水成,炎帝以姜水成。而成异德,故黄帝为姬,炎帝为姜。二帝用师相济也,异德之故也。后两人成为两个部落首领,为领地之争,发生阪泉之战,以炎帝失败融合黄帝部落告终。称华夏族。据传说少典乃伏羲之后,伏羲是华胥氏之后,故称华夏族是众族之祖。
华夏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朝《尚书周书武成》里:”华夏百貊,罔不率俾。”《左传定公十年》曰:裔不谋夏,夷不乱华。孔颖达《春秋左传正义》:夏,大也,中国有礼仪之大,故称夏,有服章之美,谓之华,华-夏一也。
“禹迹”就是大禹治水,跑便华夏***,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,据出土秦公簋的铬文记录秦王先祖伯益跟随大禹治水有功,被封邑。周人起源也是姬水祁山一带,后改进农耕,势力延至甘肃天水及渭水流域一带,周武王时,东灭殷商,定都镐京,周人在祭祀神灵祖先尤为重要,对炎黄大禹的祭祀的记载,有可能失传,待有文佐证。而在《史记》里记载:秦灵公三年(公元前422年)在吴阳上畴,祭祀黄帝等上古帝王。春秋时,道家代表人老子继承发扬了黄蒂的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,被后人称黄老之朮。秦朝之后,历代帝王均年年祭祀,传承至今。